8月12日下午,白云区金沙街沙凤联社与沙贝社区在沙凤联社党群服务中心一楼联合开展青少年藤制品编织体验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青少年儿童近距离感受藤编工艺魅力,筑牢本土文化传承根基宜人配资,参与者在指尖翻飞间触摸传统技艺温度,探寻沙凤村“因藤而兴”的岁月记忆。
沙凤村藤编产业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极一时:部分村民在藤厂务工,另有村民将藤席半成品带回家加工——白天在厂里忙碌于机器拉制与手工检查,夜晚全家围坐灯下接续编织,这成为许多沙凤人难忘的集体记忆。一根根藤条化作精美藤席、藤筐,撑起无数家庭生计,成为当地共同的时代印记。
活动伊始,主持人以“老手艺里的家乡记忆”为切入点,阐述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唤醒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当提及藤编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时,现场孩子眼中泛起好奇光芒。随后,拥有40年藤编经验的传承人、老党员伍汉光老师走上台前,他摩挲着随身携带的藤编工具,讲述1840年前后藤制行业的变迁:此前多为家庭小手作,供邻里使用;通商后,南洋藤材引入,藤制品开启外销,作坊规模扩大,更融入西洋元素,手艺愈发灵动宜人配资,生动讲述让现场人员听得入迷。
技艺传授环节尽显匠心。伍老师取出7条藤条,平行排列成间距均匀的竖列,再用另一对藤条横向交叉穿过,形成十字交错基底;随后取一条藤条,按“一压一挑”的基本编法依次穿插。他边编织边讲解,每根藤条的穿插过程清晰明了,指尖翻飞间,原本散乱的藤条逐渐呈现出规整的菱形花纹,引得孩子们纷纷凑近观察。
宜人配资
动手实践环节,现场瞬间热闹起来。有的孩子小心翼翼模仿基础编法,有的尝试用不同方式编织。伍老师穿梭其间,耐心纠正编错的纹路:“这里要像给藤条‘让路’一样,让它自然弯曲才好看。”一小时后,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藤编杯垫新鲜出炉。展示环节中,10岁的小谭举着作品自豪表示:“原来爷爷说的‘老手艺’这么有趣,我要把杯垫送给奶奶!”
此次活动以“体验+传承”模式,让青少年在创作中感受藤编技艺精妙,串联沙凤村与藤编产业的渊源,搭建传统工艺与年轻一代的对话桥梁,在孩子心中播下守护本土文化的种子,让沙凤人“因藤而兴”的故事在指尖传承中延续。沙凤联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断挖掘、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村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深入了解家乡历史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感,推动本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蓬勃生机。
本次活动所用藤材料均由沙凤藤厂赞助。
撰文:李嘉益
通讯员 陈绮碧宜人配资
第二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