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们、亲爱的将领与士兵们,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分享一个历史的割舍。商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殷纣王融亿操盘,荒废了政事,背离了敬神的信念,遗弃同胞,横行霸道,伤害百姓,致使民众怨声载道,天意惩罚,责令我来惩治这个腐朽的政权。因此,现在,我号召所有的将士们,扬起你们的戈,握紧你们的盾牌,像猛虎一样勇猛、如雄熊一般壮烈,走上战场,勇往直前……
在周武王即位的第四个春天,他便下定决心发动了灭商之战。「牧誓」中的誓词成为后世对殷纣王暴行的控诉与标志。商朝,作为一个半信史的王朝,留下的文献少之又少,历史的缠绕大多由西周所编撰。而姬发作为战胜者,自然站在了历史的正义一方,对过往的种种进行描述与解读,强化了自己作为“拯救者”的形象。
殷纣王则被渲染成了一个可怕的暴君,姬发在起兵之际,他编织了一个种种罪状,声称殷纣王任用女子干政,肆意混乱了朝政,形同昏庸。然而还有更为荒唐的指控,诸如触怒神灵,四处掠夺民众的财富,以及对于正直之士的残暴对待,杀害了自己的忠臣比干的故事也是引人恶心。
展开剩余70%即便是后来的秦始皇,也有着统一天下的伟大功绩来做支撑,而殷纣王则是一生无功可寻。虽然结合商代的历史来看,姬发所指责的并非毫无依据。在当时,母系家庭的背景下融亿操盘,权力的运作并不完全依赖男性。商王武丁时期,国运昌盛,他的妻子妇好便是一位杰出的女将军,带领战士们征战四方,将商朝的疆域拓展了许多,她的封地与权力足以证明女性在商朝的重要地位。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在商朝晚期却出现了姬发所描述的情形。商王帝辛触犯的神灵,或许无可辩驳。古代讲究的是君权神授与德行治国,帝辛的君号本应是对天神的尊崇,而整个商朝也仅有帝乙与帝辛两位敢于使用“帝”号。挑战神权,在古代的社会背景下,实为一种冒进,导致了帝辛的失败。商朝末期,周国的势力逐渐崛起,帝辛不仅需要应对外来的蛮族威胁,还有周军的不断袭扰,国之安危之际自然引发了战争。
汉武帝曾因北伐匈奴而耗尽国库,这在历史上被赋予了荣光、成为功绩的象征;然而到了帝辛的时代,却被视为过失。唯有将他视作商朝的末代君王,才逐渐让人们理解为何他遭遇如此巨大的指责。在公元前1046年,周王的联军与商国在牧野展开了激烈的决战,史书记载帝辛动员了约70万军队,而周军仅有5万之众。
遗憾的是,这70万大军中大部份是奴隶,士气和训练皆不足。面对周军的强大攻势,自然一路崩溃,周军如破竹之势杀入朝歌。帝辛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以一身的华丽之服投入火中,宣告了商朝的正式灭亡,而他的所有功绩则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只留下了过往的无奈与嗟叹。
在姬发对帝辛的批判中,也并不是特别过火,然而随着后世的演绎,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诸多典故层出不穷。姬发编织的谎言,不知不觉间为帝辛的形象带来了污名化,儒家思想对此进行了进一步加工与放大。子贡曾言:“帝辛的不善,远比人所想的还要严重。”因此君子也愈加厌恶那些处于下层的人,天下所有的罪恶都归结于此。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在封建王朝的数千年中根深蒂固,帝辛被全面定义为反叛者,各种罪名也随之附加。三千年来,关于帝辛暴虐的形象无法撼动,整件事情看来,姬发的骗局确实经营得相当成功。
发布于:天津市第二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